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日,记者走进健龙镇新石村的山水之间,只见一座老式厂房静静地坐落在群山之中。这是一处难得一见的宝藏——重庆大圆祥博物馆。踏入博物馆的一刹那,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过去。
“您贵姓? 您从哪儿来? 您的祖先是做什么的? 您的老家在哪儿?祖屋是什么样子? 您记得您的爷爷、爷爷的爷爷的名字吗? 您会以您的姓氏为荣吗? 您会以您的祖宗为荣吗?”伴随着一段温和的背景音乐和解说,第一展厅的卷帘门缓缓升起。环顾四周,上千件明清时期的门神门、木雕门、窗、匾额等整齐伫立、静静悬挂,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这些形态各异的门神门分为捉鬼类、祈福类、文官类,武将类、道界类等。”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牛介绍,眼前所呈现的不只是普通的门窗,每一扇门窗都对应了一个家,抑或对应了一个家族的荣耀。
刘牛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2021年毕业后,他从父亲刘健手中接过担子,开始管理运行重庆大圆祥博物馆。
“我父亲以前是做房地产的,每每看到传统民居被损毁,古建筑构件被遗弃,他都痛惜不已。”刘牛回忆,父亲特别喜欢传统文化,不忍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惨遭毁弃、流失的他,但凡遇见心仪的老物件,就会一件件买下来、捡拾起来,然后再叫车运回家中或门市里。
木制品、石雕、门窗桌椅……日积月累,辗转多处,刘健收藏的老物件数量越来越多,以致最后堆放不下。为给这些“宝贝”安家,2013年,刘健买下废弃的天福碗厂,将其经过一番改造,用作博物馆的仓储和展厅。
“这些老物件雕工精美,寓意深刻,体现着巴蜀地区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与其闲置在家里占地方,不如让更多人看到。”刘牛说,父亲之所以将“宝贝”的家迁往此处,正是看中了碗厂的空间足够大,可以容纳庞大的藏品。
正如刘牛所言,占地50亩的大圆祥博物馆的确规模巨大,大跨度的车间厂房里,八个展厅分门别类展陈着数十万件巴蜀古建筑木雕构件、石造像等藏品,令人目不暇接。有专家统计,该博物馆的古建藏品足以恢复上百座古民居院落,是中国巴蜀古建收藏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的民间博物馆,被誉为巴蜀祖屋和巴蜀民俗文化基因库。
“与城市博物馆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藏品不同,我们这所民间博物馆主要定位为家文化,徜徉于展厅之间,人们可以看到重庆、四川老祖宗的居住生活场所、屋内陈设物件以及先辈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生活理念、期望等,从而找到真正属于‘家’的归属感。”刘牛特别提到,博物馆内展陈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藏品,更是祖辈们世代迁徙、繁衍、劳作、生息、奋斗的脉搏,它们是巴蜀民居的“筋、骨、 肉”,更是巴蜀文明的个性印记,以及城市三千年文明延续的根脉。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虽远离车水马龙,藏匿于山村乡野,大圆祥博物馆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
“之前我在网上刷到有一面墙全是佛像,这让我感到特别震撼,正好趁着这几天在重庆旅游,索性过来看看。”来自广州的张文颐专程带着一家六口赶来,她告诉记者,“博物馆外表虽然看着简洁朴素,里面却别有洞天,走在展厅就好像感受到了以前巴蜀人生活的气息,依稀能窥见当时的社会规范、民风文化。”
时代变迁,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借此契机,大圆祥博物馆适时推出一系列主题活动。在馆内,游客除了能欣赏门、窗、匾等难得一见的藏品,还可以吃农家菜,体验拓印、榫卯拼接等趣味课程,选购各种构思精巧、创意独特的文创产品,尽情感受巴蜀人文古韵之美。
随着网络的推广宣传,博物馆的知名度逐渐攀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同时也为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商机。每天,部分村民都会在博物馆门口摆卖凉面、土豆、烤肠等小吃,或向游客推荐竹笋、橘子等农产品。
“为全力提升游客的购买体验,更好促进村民增收,我们划分出专门的摆摊区域,免费提供遮阳棚,供附近村民销售。”刘牛说,他们还推荐前来参观的游客到附近的枇杷园、玫瑰园等地游玩,让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丰富旅游“菜单”。
据刘牛粗略统计,从今年1月至4月底,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50000人,最多一天接待了3000余人。
作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支撑,大圆祥博物馆虽身居乡野,却从未停止对文化的弘扬。为助推藏品“活起来”,大圆祥博物馆还将部分藏品植入璧山区图书馆、古道湾公园、秀湖水街等公共场所,形成了主题展览、特色餐饮和特色民宿等高度关联的文旅产业生态。
一座座佛、一扇扇门、一尊尊砚……这些曾散落在巴蜀民间的古建筑构件已然汇聚成了一条建筑寓意、文化艺术、家风家训与人文风情完整拼接的文化根脉,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承载和传扬着巴蜀地区丰富的地域表达与族群记忆,正等待着更多访客去探索,去追寻……
(记者 朱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