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泓清水润民心
——我区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盛夏时节,漫步在青杠街道龙家小河沟畔,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绿树,水中的红色美人蕉竞相开放,居民的欢笑声与夏日蝉鸣交织成曲。

  “以前这里臭味熏天,现在成了我们锻炼的好去处!”龙家小河沟不远处就是青山社区,这里的居民清晰记得,过去河道两侧垃圾成堆,夏天蚊虫滋生,大家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快走。如今,整治后的河道不仅水质清澈,还修建了亲水步道和绿化带,俨然成了邻里休闲的新地标。

  农村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群众身边的麻烦事、烦心事。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是改善整体水环境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彻底解决这一民生痛点,我区以“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为治理路径,打响了一场水环境攻坚战。

  “全区累计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29条,涉及水域面积54260平方米,其中24条位于璧南河流域,5条分布在璧北河流域。”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水体黑臭成因复杂,既有底泥淤积、植物腐烂等自然因素,更与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排放等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面对挑战,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各镇街制定29条农村黑臭水体清单,坚持“一水一策”:健龙镇通过“截污+清淤+复耕”的策略,对寨子村一组的湿地黑臭水体“再利用”;青杠街道维修化粪池4个、污水井5个,新铺设污水管网89米,截断龙家小河沟青山社区段水体黑臭污染源;璧城街道全面排查周边污染源,通过严格管控畜禽散养提升龙井湾村殷家塘水质;丁家街道采取“土工管袋+蝥合固化”技术,治理12000立方米重金属污染底泥,让三湾大塘水体氨氮、溶解氧、透明度3项指标平均值均优于标准值……

  “丁家街道还创新性地实施了中水回用工程,为堰塘引入了稳定的外源补水,确保水体充盈且循环不息。”该负责人介绍,2024年底,全区29条黑臭水体治理完成,成功通过了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验收。

  “治水非一日之功,要着力构建长效管控机制。”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探索长制久清的治本之策,区生态环境局还开展了首例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建设。

  在七塘镇喜观村,散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在单独收集处理后,被输送到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实现资源化利用。而在村子的聚居点,有农户26户52人以及1家农家乐、1家民宿,这里采取“生态池调控+管网还田利用+智能化浇灌”模式,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再将其作为农肥用于周边的30亩果园。根据测算,这样的尝试每年可以节水5400立方米,并有效提升果园的亩经济效益。

  “农村黑臭水体的发现、排查、治理,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些已经治理的水体,极易受季节变化、人口迁移和生产发展等因素影响而返黑返臭。”该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治理成果得以巩固和持续,该局创新“三式治水”机制,建立“感官+水质”双判定标准,形成群众举报、镇街自查、部门巡查、数字监管“四位一体”监测机制,对农村黑臭水体构建全域监测体系。若发现问题,则利用“24小时核查+分级整改+验收销号”模式,联合镇街形成“当日核查-限期整改-动态监管”链条,实施闭环处置。此外,区生态环境局还搭建“奖补+积分”平台,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将水体治理纳入基层智治,形成了“群众盯、镇街管、部门督”共治格局。

  (记者 王淼)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版
   第04版:民生·社会
习近平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精神
创新公园运营模式 激活城市生态价值
一泓清水润民心
以四大支柱赋能 为教育课堂装上“数字翅膀”
重庆狼队电竞主场馆10月底前建成投用
报头